淺談德國大學課堂


德國大學以優(yōu)質的教學品質,豐富的教學資源以及自由開放的學術氛圍,每年吸引著來自全世界各地的學生前來深造。那么很多咱們中國的申請人會問:德國教育到底和中國一樣不一樣呢?總說學術氛圍自由開放,總說培養(yǎng)模式近乎散養(yǎng)”,總說在德國讀書靈活度很高,那么德國的大學課堂到底是什么樣的呢?今天就通過這篇文章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在德國讀書時經歷過的幾種課堂教學形式,幫助大家對比中德課堂文化的異同吧。

淺談德國大學課堂

  1.Vorlesung(講座課)

淺談德國大學課堂

德國最常見的一種授課形式。說到這里,大家腦海中可能會浮現出一個大大的、能容納幾百人的階梯教室。但是德國的Vorlesung并不單指在階梯教室進行的講座課,在常規(guī)教室中上課,也叫做Vorlesung。在我的讀研經歷中,我和一百多人在一起上過Vorlesung,也和12個人一起上過Vorlesung。所以在我看來,課程全程由教授主導講授的課程都叫做Vorlesung。

淺談德國大學課堂

雖然課程由教授主導,但課堂氛圍還是比較活躍的。有些教授允許學生在課程中途隨時打斷自己提問,針對學生的問題帶著大家一起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教授也會不斷提出新問題,并隨機選擇同學加入討論。比起國內大部分教授的照本宣科,在德國的Vorlesung上你很難開小差,注意力要高度集中。

  2. Übung(練習課)/Tutorium(輔導課)

和Vorlesung不同,教授在Übung或者Tutorium上出現的頻率就很低了,通常是由助教帶著大家來做練習。有時候教授帶的博士生或者成績優(yōu)異的高年級學生也可以扮演助教的角色帶著大家上課。在練習輔導課上,助教會幫助大家補充一部分課堂上沒有時間講的知識點,同時通過大量的練習來鞏固大家對知識點的理解。有一點要說明一下,在很多德國大學,每上一次練習輔導課會拿到一個Übungschein,如果Übungschein的數量不夠,是不允許注冊參加期末考試的。

3. Seminar(研討課)

這是對中國學生能力要求較高的一門課。因為多數中國學生總是羞于在公開場合積極發(fā)言,表達自己的學術觀點。而Seminar是一門每個人都要說”,不想說也得說”,輪到你說你就要說”的課程。Seminar通常會采取小班教學的形式,課程內容是針對某一課堂主題進行研究和探討,時長15-30分鐘不等。有時候小組是提前分配好組員,選出組長。有時候則是以個人形式來完成匯報。不論是組內作業(yè)還是個人匯報,大家都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準備自己要匯報的內容,并從邏輯到用詞上斟酌自己該如何順利地完成這一次匯報。因為Seminar本身就有一層討論的含義在里面,大家千萬不要覺得自己講完就算交差了,等著你的將是老師和同學們對你闡述內容的提問。沒有足夠的準備是做不到游刃有余,從容自在的。

  4. Exkursion (認識實習)

Exkursion類似國內的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學生將進入專業(yè)相關企業(yè)進行短期的參觀實踐,通過實踐學習或復習理論知識,趣味性和實踐性非常強。我學習期間參加過兩次Exkursion,一次為期3天,一次兩天,都是去到和我專業(yè)相關的領域進行參觀學習。參觀過程中,還有技術工人、管理人員結合給我們講解現有技術以及面臨的問題,以及這個專業(yè)的前沿發(fā)展方向是什么。比起課堂上看不見摸不到的知識,Exkursion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了解自己的專業(yè),也能更真切地感知到自己學習的知識未來會派上什么用場。立即咨詢>>

以上就是德國大學常見的幾種授課形式,當然,在你所有課程結束后還會迎來畢業(yè)論文Abschlussarbeit及畢業(yè)答辯Kolloquium,而Kolloquium和Seminar較為相似,也是針對你的論文做學術匯報,但形式要比Seminar嚴肅得多。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大家對德國大學的課堂教學形式有個初步了解。

網上報名
  • 姓名:
  • 專業(yè):
  • 層次: ??分數:
  • 電話: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644062549@qq.com刪除

轉載注明出處:http://51msh.com.cn